巴厘猫大全网

商鞅变法后的钱币改革深度解析

03-18

商鞅变法后的钱币改革深度解析

圜钱为战国中晚期各国混战的数百年内,地区及国内流通方便所用的日常铜钱。

秦国历代君主

秦币 釿布

秦币 当百布

布属于实物货币,其存在与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发展程度毕竟有限,因而在秦币体系中不得不仍保留实物货币--布。

据秦简《金布律》载,秦除黄金、铜钱之外,“布”也是一种货币。并规定:“布袤八尺,福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即布作货币用,一个单位必须长八尺,宽二尺五寸。如果尺寸或质量不符合标准,便不许流通。布与半两钱、金币之间有法定的比价:如“钱十一当一布”。刑徒如向官府领取衣服,就要按11的倍数缴钱,如隶臣、城旦等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个子小的冬衣缴77钱,即7个布,夏衣缴44个钱。舂米的女刑徒冬衣每人缴55钱,夏衣每人缴44钱;个子小的冬衣缴44钱,夏衣缴33钱。按11的倍数计算,刑徒领取衣服可以缴布,也可以缴钱,这说明布当货币普遍存在。

早期的秦币,布币----秦权钱,可能是秦早期“法钱”,是衡量货币重量的标准。现重16.9克,去锈杂物16克,正好2个秦半两钱重。

布币


秦国铸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人估计不会晚于秦献公七年“初行为市”之时,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栎阳“北郤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史记·货殖列传》),在东西南北大商人必经的商道上。秦献公“初行为市”,就是在新都栎阳开始设立市场,设置市吏,管理市场贸易,征收市税。市税收的是货币,这就需要秦国有自己的铸币。

栎阳是战国初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秦国迁都栎阳。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营建了咸阳城,秦孝公十三年(公元前349年)迁都咸阳。秦国定都栎阳共二世三十四年。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公元前359年命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等改革方略。

秦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影响农业自然经济的稳定。秦孝公用商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加重征收商人的关卡过往税和市场营业税,这也收的是货币。商鞅认为“食贱者钱重,食贱者则农贫,钱重者则商富”。(《商君书·外内》)钱币掌握在商人手里,商人用来压低粮价使农夫贫穷,这显然是货币大量流通的反映。孝公十四年"初为赋",就是开始向全国人民征收口赋,秦国的口赋也征收的货币。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秦献公、孝公时商品交换发展的程度,国家的许多税收项目要求以货币形态支付,如果没有本国的铸币是不可能的。

秦国的铸币是圜钱,其初期形态是圆形圆孔。按其重量可分一两型和半两型的两种。

一两型的圆形圆孔钱,面孔稍大于背孔,无廓,背平素;面文有“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四”,珠是圆或圜的意思,“一两”是面值,“珠重一两”,即这1枚圜钱重量是1两;“十二”、“十四”与纪重无关,可能是铸钱的钱范编号或发行年代;重量多是12克至14克,最重的15.62克,即秦1两或接近1两;钱文大篆体,古朴粗犷,笔划粗细不等,钱肉高低不平,多切凿痕迹,铸法原始,具有早期铸钱特征。陈直《关中秦汉陶录》卷4著录有“珠重一两·十四”圜钱阴文残青石范一块,钱和范出土地皆属战国秦地;其次,此钱的两字笔划作“睘”,与其他秦币相同,而与赵币的两字绝异。

铢重一两 十二

铢重一两十三


“珠重一两十四”(中国钱币博物馆)直径3.8厘米,重8.8克。

半两型的称“半圜”钱,亦圆形圆孔,无廓。吴镇烽记录的两枚,面有对称的“半睘”二字,字体大篆,铸法亦较原始,直径较小,重6.9克至7克,将近半两。郑家相看到的一枚“半睘”,言同一两型“纪重圜金出土于陕省,亦属秦国所铸无疑”。只标面值不标地名是秦币的特点。“睘”即圜之古文,半圜即币值相当半个圜钱,与一两型圜钱可能同时或稍后铸行,两者轻重相权,并行流通。可见秦币初期是大小二等制。

第一对,无疑问是最初的半两。厚度达到了6毫米,依次是厚度5、4、3毫米。

第一种两枚是秦朝半两,特点是,呈椭圆形。最末有边缘的半两钱,应该是“汉半两”。

战国中期布币、刀币、蚁鼻钱都已风行关东各国,秦国铸币似乎稍晚。正因为晚,在币形上可以作最佳的选择。圜钱较其他形态的货币有突出优点:圆边无棱,不易磨损,中间有孔,便于贯穿,体积不大,利于流通。

《汉书·食货志》载:“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墓出土3枚铜贝,证明商代后期已出现金属铸币,那么西周以圜钱作为官府铸币,当实有其事。据古币名家王献唐考察:"东迁以前,周公城洛之后,当已行用环币。既迁之后,更挟旧制俱来。故洛阳豫西一带,时有环币出土。"他又说:"周毛公鼎,王为取赋三十爰;禽彝,王锡(赐)金百爰等皆指环货,以爰当之。商代虽造字,尚为玉环。入周以锡百爰证之,则为铜质。《尚书·吕刑》:其罚百锾,其罚六百锾,其罚千锾,锾字从金,义尤可见。爰即锾,亦即瑗,原为孔大边小的璧。由从玉变为从金,可见已成为金属货币,锾是当时圜钱的单位名称。周景王之后,周王室控制的区域内空首布与圜钱并行流通。洛阳王城遗址南部的瞿家屯以东,发现战国时的粮仓,其62号粮窖出土铸币116枚,既有“王”、“东周”、“安臧”等空首布,也有圆形圆孔圜钱47枚,中有钱文“安臧”圜钱,当为赵币流入王城者,其他多为东周王畿所铸,窖内填土中含有春秋战国陶片,可见其空首布和圜钱也是春秋战国时在东周王城流通的货币。战国中晚期周王室分裂出西周和东周两个公国,各在其弹丸之地铸“西周”和“东周”两种圜钱。其圆形圆孔仍恪守祖制。

圜钱的取像有几种说法,以取像于玉石璧环理由充足。秦国的圆形圆孔圜钱采用了周圜钱的形式,仍旧保持了璧、瑗、环的形象:圜字作是金文的写法,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仍用籀文大篆,王国维称之为“西土文字”,不同于以后形成的小篆。从钱形和钱文可以断定圆形圆孔在圆形方孔之前,是秦币的早期形态,献公、孝公时的铸币当是圆形圆孔钱。

秦 半寰钱 (上海博物馆

“文信”圆钱 直径23.5mm;重8.6g,秦文信候吕不韦在其封地河南城所铸,应为标准的半两钱。

“文信”圆钱 直径23.5mm;重8.6g


直径29.3毫米,穿径8.5毫米,厚0.5毫米,重约4克

两甾钱一般直径为2.9-3.2厘米之间,重8克左右。其形制是外圆内方,初期没有廓、后期可以见外廓,钱背平素无文。两甾钱与半两钱其值相同,曾同时流行通用于世,但后期逐渐为半两钱所代替。

通常认为两锱钱是秦惠文王半两钱的另一种形式,属于秦惠文王半两钱形制序列货币。两锱钱,一种有外郭,另一种无外郭,背平素。一锱为六铢,两锱为十二铢,即半两。一般径2.9cm,重7.8克。

有郭两锱铸行于南阳(更多此地发掘), 它的流通, 因宛地旋即并归秦土而被废止, 因而在宛地频频发现未流通和短时流通的有郭两锱钱。明显精细,属于战国晚期。

韩 “两锱”圆钱

特殊的“两甾钱”,

一枚相对厚重,重量为25.2克,直径35.3毫米,肉厚4.25毫米,钱文甚为浮浅,高度仅为0.25毫米;

另一枚重量为20.37克,直径34.15毫米,肉厚3.3毫米,字高0.68,钱文比第一枚“两甾钱”高。

圆钱在战国中晚期各国家广泛存在。

战国时通行于秦,燕,三晋和周的一种中有圆孔的圆形铜币。此钱一般无内外郭,背为平背。钱上有“共”、“垣”、“蔺”、“离石”、“襄阴”、“漆垣”、“安臧”、“东周”、“西周”、“共屯赤金”、“半寰”等文字,大多为地名或国名,如共、垣属魏,安臧属周,东周、西周为国名。这类圆钱大小不一,大致可分为大小两类。大钱直径3.5~4厘米,重约合10~18克;小钱直径2.5厘米左右。大钱中的“漆垣”则标明“一釿”,可见小钱当为半釿。“半瞏”属小钱,钱文“半瞏”即指半釿小圆钱而言。三晋的各种圆钱,常见的仅共、垣两种,山西省闻喜、侯马和河南省的辉县洛阳等地曾有出土。周钱中唯有安臧钱近年有出土。

属于魏的共、垣,济阴,安臧,共屯赤金。

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

属于齐铸圆钱,时约在襄王复国后(前279年)。賹化存世较少,形制为方孔圆钱,钱面内外廓清晰,背平素;另有“賹四化”、“賹六化”同时铸行。钱文篆书,颇多小篆神韵。

属于赵的蔺、离石。

属于韩的两锱钱

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两锱钱,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


东周、西周为国名圆钱

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西周君曾铸造“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

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君亦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

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厘米大的“东周”圜钱,此属于大型者,均真。“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晚清金石名家收藏“东周”圜钱者有李佐贤、刘青园、陈寿卿、鲍康等。鲍康在《观古阁泉说》中有文字记述:“东周泉惟青园与余有之,字画如出一模,圆孔背平。”“近闻寿卿亦得一枚,尚未之见。”鲍氏所藏此东周泉幸得以传世。1918年该泉已归中国银行收藏,泉拓收录于《古今泉币拓本》一书中。

“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

“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

一、除魏国的垣、共字圜钱外,其余的圆孔圜钱均在战国末一二十年内铸行。

二、上述圜钱上的文字多为城名,多在黄河中流以东的汾水流域,黄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黄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昔时秦和周王畿及赵、魏接触的地带,看来在这个时间赵国已经把中山国占领。三、上列圜钱除垣、共两种圜钱外,其余很希罕,有的迄今照旧孤品,可见距离秦国统一六国刷新币制的时间不会很长。

四、出土多的是垣、共字两种圜钱,特殊以垣字圜钱出土居多。

与蔺、离石圜钱相近的尚有皮氏(本属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占)、平原(河南济源西北,本属魏邑,或许公元前242年秦建东郡时已归秦)、济阴(公元前290年魏献河东400里,济阴归秦,公元前257年魏国的信陵君与赵告捷,收复河东,秦再度取河东已在战国末年)、封坪(今陕西浦县境,本属魏邑,与洛阳同时归秦,铸此钱应在战国末年,没过多久就停铸了,以是后世遗存少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义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为一地所铸。战国时漆垣为魏国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联军攻秦,秦还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献秦河东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圆孔圜钱。圜钱总的出土量很少,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仅是一个小小的系统,但它是战国中期以后各地经济联系更为细密、商品交流更为频仍、钱币日趋统一的主要生长标志,它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主要的钱币形式。

漆垣 铸造时间应起于魏国迁都以后,大约是魏国中后期的产物。发现地点多处在当时魏国与秦国的边界上,其中最特殊的应是漆垣一釿圜钱。铸钱的大致趋势一定是减重的。而对于圜钱来说,晚期所铸穿口会逐渐扩大。漆垣地处魏国西部,据史料记载,魏武侯二十年(前376年)时、魏襄王二十三年(前296年)时,在魏国疆域中都曾有漆垣。而观其钱体,三晋特征明显,穿口较大,应属于后期所铸,它与秦国一铢重一两十二大致相同。又因出土位置也在秦国境内,可判定属于当时与秦国往来时所用。

属于魏的共、垣,济阴,安臧,共屯赤金

魏·漆垣一釿

漆垣,战国属魏,地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至黄陵县一带。

“长垣一釿”圜钱

"济阴",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战国时本属魏邑,后为秦国占领,曾铸造过一种面文"济阴"圆生坑美锈--"济阴"圜钱。该泉铸工不精,无内外郭,背平素。钱径3.2至3.5厘米,枚重8克左右。亦见一种小型的"济阴"圜钱,泉径仅2.6厘米,重6.5克。昔日张书驯先生曾收藏一枚面文传形之"济阴"圜钱。郑家相先生曾有文字记述:"此圜金'阴'字反书在右,'济'字在左,即济阴之传形,流传甚少。

"济阴"圜钱

安臧有二种古币,一种是平肩弧裆空首布,一种是圜钱。安臧平肩弧裆空首布被专家定为春秋时周王畿的货币。安臧圜钱则被定为战国中晚期,安臧二字,指的就是魏国的安城。史记:《六国年表》周赧王三十二年,秦拔我安城,兵至大梁而還。安臧钱中间的孔,也是行话叫的穿,是偏的!

安臧钱

安臧钱

“共屯赤金”为青铜质,系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魏国所铸。一般钱径3.9-4.3cm ,孔径0.5-0.7cm,重11g左右,由战国时期魏国铸造,此钱是魏国圜钱中发现数量极少的一类。共屯赤金中“共”为地名,在今河南省辉县境内。“屯”即“纯”,“赤金”即铜,是共地铸造,以“一釿”为单位的纯铜铸币。共互赤金不同于魏国同一稀少货币桥足半釿布时有出土,此币目前唯一有明确时间、地点考古发掘的是于1982年,在山西省侯马市乔村一座战国墓中发掘出一枚共屯赤金圜钱,其它馆藏共屯赤金都发现于民国或民国前,由古泉家捐赠,没见明确实出土时间跟地点。

共屯赤金”和“共”字钱 这两种钱是战国中晚期魏国共邑(今河南辉县)所铸。

另一说:山西长治一带,是古炎帝族的地盘,后来变成赤狄。炎帝也叫赤帝,赤帝不成帝了就成狄了。屯就是后来的屯留。赤邑据字典解释,变成郝,地方在山西太原。共也是地名,在山西紧邻的河南辉县。屯、赤都在山西,佐证是其它的玉币,如平陶(遥)、离石、梁、行(太行山)、晋阳等。共、屯、赤都是山西的地名,都是炎帝后裔赤狄一脉,被晋统一后的共同货币,所以,对共屯赤金正确解释是:共、屯、赤三地通用的金币。

共屯赤金圆钱直径4.4cm;重26.1g

魏 共 圆钱 直径4.3厘米

属于赵的蔺、离石。

圜钱蔺及离石均出自战国晚期之赵国属地。查《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蔺邑为战国赵地,在今山西离石县西;离石邑,今山西离石县。二邑相邻,史载秦赵两国常为之兵戎相见。《史记·赵世家》载: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蔺”;又载,前328年,“张仪相秦。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前313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至秦昭王时,秦国大将白起也曾率兵攻占蔺和离石二城。

蔺字环钱(蔺在左) 直径:33mm 重:11.16克


离石圆钱 直径4.2cm;重28g


属于齐铸圆钱,时约在襄王复国后(前279年)。賹化存世较少,形制为方孔圆钱,钱面内外廓清晰,背平素;另有“賹四化”、“賹六化”同时铸行。钱文篆书,颇多小篆神韵。

齐国 钱文大篆“明化”


齐 “益六化”圆钱(直径:35.1mm)


齐 “益化”圆钱(直径:24.3mm)

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

燕 “明四”圆钱 (30毫米)

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的区别在哪里

老挝石缸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