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猫大全网

探索史前至西周的玉器演变:中国历史的缩影

07-13

探索史前至西周的玉器演变:中国历史的缩影

子贡问孔子:“君子为什么都看重玉而轻视碈?是不是因为碈多而玉少?”


碈是一种“假玉”,也就是似玉的石头,数量比玉多,但质量相差甚远。


孔子回答子贡说:“不是因为碈的数量多就轻视它,也不是因为玉稀少就看重它,而是因为玉有君子之德啊!“


随后,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诗经》有一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无故玉不去身。自古以来,玉成为中国人经久不衰的精神象征。


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会发现,这也是一部玉的史诗。


图片|红山文化·玉龙;汉·中山靖王墓金缕玉衣;清·白玉贴金花式碗;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玉器文化,至今已经延续了近万年的时间。自新石器时代始,中国玉器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古籍《越绝书》记载,黄帝的时代“以玉为兵”,也就是用玉制成兵器。


《越绝书》是一部主要记载吴越地方史的杂史,成书于战国至汉代,被誉为“地方志鼻祖”。


书中所说的“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其实是原始社会后期江浙地区玉器手工业高度发达的真实写照。


距今5000多年前,在今苏南、浙北、上海一带,出现了以玉器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


良渚人崇尚玉器。在良渚文化的各个遗址和墓地中经常出土有大量的玉礼器,尤其是玉璧与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图源:图虫创意


这些玉器使用了浮雕、透雕和阴线雕刻等技法,构成地纹、主题纹、辅助纹三层纹饰的布局,代表了当时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此外,良渚的玉器中也蕴藏着中国礼制文化的先声。


江苏常州武进区的一座良渚文化墓葬中,墓主是一名2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却随葬了玉璧24件、玉琮32件,还有一件象征王权的玉钺。玉琮围绕人骨排列成圈,玉璧置于中间,意在保佑死者,为其祛凶辟邪。


学者推测,这位墓主有可能是某位首领的继承人,但未及即位便已早逝。


良渚人一方面将玉器作为礼器,用于各种礼仪制度,拥有大量精美玉器也就象征着至高的权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将其作为通天的法器,用来沟通天地,祭祀神祇或祖先。


良渚文化时期,氏族社会已逐渐解体,出现贫富分化,产生了集宗教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特权阶级——


史前玉文化的繁荣源自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神是巫创造出来的,而他们又驾驭神的力量来统治现实社会。这些政教合一的特权人物,占有财富,握有权力,拥有妻妾,甚至杀殉奴隶。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图源:图虫创意


良渚文化的许多玉器上,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图案。


如果以原始宗教与艺术的眼光来看,神人兽面纹的含义或许是这样一幅图画:圆眼宽鼻的神人(或巫)骑上张开獠牙的猛兽,上天周游,贯通天地,与神灵往来,以通达天机。


因此,《越绝书》中说:“夫玉亦神物也。”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认为,传承万年的中国玉文化经历了三大阶段:从最初神本主义的巫玉,发展到人本主义的王玉,再到民本主义的民玉。


史前时代的中国玉器,与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文明遗址一样,如满天星斗,构成“最初的中国”


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与河北北部等地区的红山文化,距今5000多年,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玉器,其中的玉龙对后世影响较大。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出土了玉铲、玉璇、玉琀、玉臂环及人面形玉饰等,其中代表性的器物如玉铲,刻工细腻,形制规矩。


此外,中原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及沿海一带的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浙江宁波、绍兴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以及广东的石峡文化等,都有史前玉器出土。


▲红山文化·玉猪龙。图源:图虫创意


巫玉之后,王的时代到来了。


在一些古史传说中,夏的建立者大禹也是巫。


中原闹水灾,大禹为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大禹成为一代名君,在涂山会盟诸侯。到大会的日子,大禹手执玄圭,接受诸侯朝拜,其他部落纷纷前来归附,遂使九州一统。


典籍记载,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玉帛,即美玉与布帛,是古代诸侯参与会盟朝聘时所持的礼物,相传,大禹涂山之会,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后来,后世用“化干戈为玉帛”来形容外交上重修于好。


此后,商周两代的玉器,大都是王者的象征,有等级化和礼仪化的特点。


▲商·有领玉璧。图源:图虫创意


距今约3000年前,一位久经沙场的女子归葬殷墟(在今河南安阳)


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从现存的文献与考古资料可知,妇好是商王武丁众多妻子中的一位,她生前多次率军出征,讨伐不服从殷商的方国,同时也是一名祭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


妇好备受武丁宠爱,但由于连年征战,还是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她去世后,武丁一反常法,没有把妇好葬到洹河北岸的王陵区,而是在离自己更近的宫殿宗庙区,为她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陵墓。


自古以来,殷墟一带盗墓成风,许多墓葬遭受破坏,妇好墓却保存完整。直到1976年,在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下,考古人员对妇好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作为考古界的巾帼英雄,郑振香如同战场上的女将军一样,有条不紊地组织发掘,唤醒了3000多年前女将军妇好的历史记忆,也使许多珍贵的随葬文物重见天日。


▲上:妇好墓雕像;下:妇好墓墓坑。图源:图虫创意


其中,妇好墓中出土的755件玉器,被认为是商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等七类,包括腰佩宽柄器玉人、方头玉蟠龙、玉凤、玉簋等珍贵玉器。


这些美玉也还原了妇好征战沙场的生涯。除了玉簋、玉人等具有明显殷商风格的玉器外,还有带有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璧、玉琮,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龙、玉玦。可见妇好在征战的过程中,也收集了大量其他部族的玉器,堪称“迄今所知最早的古玉、商玉和地方玉的收藏家”


商人重玉,直到商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势如破竹,攻入殷都。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王眼见大势已去,穿着“宝玉衣”自焚而死。


商纣王以玉“环身以自焚”,大概也是出于对玉的迷信,认为这样可以帮助他死后灵魂升天。


▲商·玉柄形器。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周朝继承了商朝对玉的崇拜。周武王灭商时,俘获的战利品中有数以万计的玉器,同时,殷商的一些技艺精湛的玉工也被俘虏,为周朝贵族制作玉器。


《周礼》记载,周朝设置了掌管各种手工业生产的部门,称为“百工”,百工之下有专门从事玉器生产的“玉人”。


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期,在礼制中有一套用玉的规定,玉器形制不同,用途各异,名称繁多,如《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里的璧、琮、珪、璋、琥、璜六种玉器,合称为“六瑞”,是中国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


玉器见证了周朝宗法制度的兴起,也被礼制等级化、政治化。《周礼》记载,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周朝,“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的玉器等级也不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后,历史进入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玉器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参考文献:

[清]吴大徵:《古玉图考》, 中华书局,2013年

郭宝钧:《古玉新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

张广文:《玉器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2

周南泉:《中国玉器鉴赏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杨伯达:《杨伯达说玉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卢兆荫:《古玉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白玉菩提真假如何鉴别

草书字帖3500常用字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