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猫大全网

户外探险必备:徒步登山的安全指南!

05-30

时下流行的户外运动,正变得越来越“危险”。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户外打卡”成为展现个性与生活态度的新潮流。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由、探索未知的徒步登山、户外远足等活动,成为许多都市人现代生活的“绿色解药”。


在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时,一系列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仅近期就有#97年女孩武功山徒步登山遇难##3名大学生夜宿箭扣野长城被雷击#等多起户外遇险事件登上热搜。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惋惜,但户外安全不可小觑。


如果你也准备投身户外、徒步登山,请先看好这份安全攻略!


前不久,一场原本充满期待的武功山探险之旅,却因一名萍乡女孩的不幸离世而蒙上了阴影。


遇难女孩出生于1997年,她当时与朋友选择了“反穿”路线上山,即非常规未开发的线路,而非景区的常规线路。(注:徒步中有“正穿”“反穿”的说法。反穿指的是走不同的路线,通常难度增加)


在5月19日夜间至20日凌晨,女孩出现失温症状,随即寻求救援。救援队和医生迅速上山施救,但女孩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尽管多人合力将她抬下山并送医治疗,但最终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视觉中国


从迷失在偏远山林,到极端天气突袭,再到极限挑战,不幸事件屡见不鲜。


今年五一假期,博主“夜色”在日乌且垭口附近(海拔4000多米)发现一顶帐篷,但周围没有人活动的迹象。


有多年户外经验的他感到很奇怪,“这个时间点一般登山者都会开始赶路,不应该还在帐篷里,而且周围也没动静。”


随后,“夜色”上前打招呼并拍打帐篷,无人回应。拉开帐篷后,他发现一名男性驴友躺在睡袋里,已经遇难了。


©视觉中国


再如,5月18日,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3名大学生夜爬未开放的箭扣野长城并露营过夜,在清晨被雷电击中,2人被击中后受轻微挫伤,另外一人伤势较重,后被转移到山下救治。


5月21日,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的希拉里台阶发生拥堵,导致一处长约1米、宽约0.5米的路段塌陷,5人坠崖,其中2人身亡,3人自行爬上悬崖生还。


还有3年前的甘肃白银百公里越野赛,因赛事过程中遭遇大风、降水、降温的高影响天气,造成21名参赛选手死亡、8人受伤,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扼腕痛惜。


©视觉中国


每一场意外不仅是对个体家庭的沉重打击,也一次次敲响了安全警钟。户外运动之美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这份美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1. 缺水


在炎热天气下徒步,身体出汗增多,带走大量水分、盐分和电解质。如果准备不充分,容易陷入脱水困境,甚至引发中暑或体力严重透支。


所以在物资准备中,携带足够的饮水是基础。


  • 水分携带:通常建议每人每天应携带2-3升水(具体量应根据当天的徒步路程、个人出汗速度及沿途补给点等因素进行调整),另预留500ml应急用水,以防在紧急时刻使用。


  • 主动补水:如果遇到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身体的水分蒸发速度超出想象,等到口渴才想起喝水,往往为时已晚。建议每半小时饮用200ml水,维持体内水分平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也能有效防止电解质失衡.


  • 电解质补充:适时饮用电解质饮料或携带盐丸,帮助补充流失的钠、钾等元素,保持体能和精神状态。



©视觉中国


2. 中暑


在夏季进行户外运动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特别是高温中暑,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主要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一旦汗液无法有效蒸发,体内热量积聚,极易导致中暑。


因此,选择合适的服装、防晒措施和防暑药品都是关键要素。


  • 服装选择:专业速干面料因其出色的透气性和速干性能,成为夏季户外运动的首选。这类面料能够迅速将汗水从皮肤表面导出蒸发,保持身体干爽,减少因潮湿而导致的不适感和体温升高。


    在衣服的颜色方面,也建议选择红色服装,它能相对较低地吸收红外线,有助于减少外界热源对身体的直接加热,是夏日户外的理想选择。搭配一顶透气遮阳帽,既可以阻挡直射的阳光,又能让头部保持适度通风,降低体感温度。


©视觉中国


  • 防晒措施:面对紫外线的强烈照射,防晒霜是必备的东西。尽量选择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晒系数)和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UVA防护等级)值均高的防晒霜,可以在保证肌肤免受紫外线伤害的同时,尽量减少厚重感,确保皮肤可以“呼吸”。涂抹防晒霜时,不要忘记颈部、耳后等易忽略部位,做到全面防护。还要记得可穿戴的防晒配件,比如防晒袖套、面罩等等,也能提升防晒效果。


  • 防暑药品:背包中常备十滴水、风油精、清凉油等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也能迅速缓解中暑症状。


3. 溺水


在户外活动时,也经常会遇到不同形态的水域,因此,溺水成为了这项活动中难以忽视的安全隐患之一。


  • 安全措施:如果遇到需要横过独木桥或石墩桥时,应将背包解带,以便遇险时弃包。通过激流时,借助绳索保护。


©视觉中国


4. 求刺激


一些户外运动的新手,往往因自恃体能良好且渴望追求新鲜刺激,而忽略了对探险路线潜在风险的充分评估。


为寻求“刺激”,不想去走常规休闲的线路,而对路线的危险又预知不足,遇到危险又不愿意临时退缩。


如果因为不走常规路线迷路了,又没有留下沿路的标识,一旦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也给搜救的人提升了很大难度。


所以,出发前应充分评估路线的危险性,不盲目选择非正规路线(或徒步中所说的的非成熟路线)避免迷路和增加搜救难度。


©视觉中国


5. 雨天


不同等级的降雨预警对户外活动的影响各异,关于降雨的预警一般会有几个等级。


  • 红色汛情预警(Ⅰ级):指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是防汛预警的最高级别,表示降雨强度极大,可能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 橙色汛情预警(Ⅱ级):指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个级别的预警意味着降雨强度较大,可能会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 黄色汛情预警(Ⅲ级):指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个级别的预警表示降雨强度有所增加,可能会对低洼地区造成积水,需要公众注意防范。


  • 蓝色汛情预警(Ⅳ级):指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此时的降雨量相对较小,但可能会对交通和排水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视觉中国


如果要是发布了橙色、红色汛情预警,那户外徒步活动就要无条件暂停了。


如果黄色、蓝色汛情预警,或更弱一些的降雨,要准备一些合理的防雨装备。小雨时,可备一件具备透气功能的冲锋衣(如果小雨持续时间较长,也应根据具体天气情况进行分析,因为即使是冲锋衣,在长时间的小雨中也可能被渗透),它能有效平衡内外部湿度,避免因体热蒸发而产生的闷湿感。然而,遭遇大雨侵袭,就要有防水性能更好,更为专业的雨衣。


此外,可再携带一件保暖且具湿态保暖性的抓绒衣,这种材质的衣物即便被打湿,依旧能保持一定的保温效能,对比羽绒服遇水即失温的特性,它们在恶劣天气下的表现更胜一筹。


为了确保这些保暖装备的干燥,建议使用防水袋妥善收纳,并为背包配置防雨罩,双重防护,让装备免受雨水侵扰。


©视觉中国


6. 失温


失温,也叫低体温症,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在寒冷气候才会出现,事实上在低于20℃时,失温就开始威胁着徒步者了。根据北美的事故报告,在0至10摄氏度是失温症的高发区间。


根据相关资料呈现,发现失温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 一级,轻度失温:33-37°C,表现为颤抖、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


  • 二级,中度失温:29-33°C,表现为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


  • 三级,严重失温:22-29°C,表现为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患者无法自主调节体温。


  • 四级,致命阶段:低于22°C,表现为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然后真正死亡。


预防失温,关键不在于盲目叠加衣物,而在于合理管理体能与装备。


©视觉中国


在山间徒步,应控制好行进节奏,避免过度出汗导致体内热量和能量的无谓消耗。选用真正防风透气的功能性服装,拒绝那些看似防水实则影响透气的劣质冲锋衣,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能量补给同样不可或缺。随身携带高能量食品,定时摄入碳水化合物,为身体持续供能。保持水分平衡也是防寒战中的重要一环,适量饮水防脱水,切记避免酒精,因其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加速体温流失。


另外,维护手脚的干燥状态是防冻伤的有效措施。对于易出汗的脚部,可考虑使用抑汗产品,从细节入手,全方位守护自己不受寒冷侵害。


如果不幸有同伴有失温症状,那就要学习一些应对方法来急救:


还能动的失温患者,说明在1级或者2级失温,应立即寻找庇护所、避风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进食碳水化合物,如有条件最好生一堆火。不要剧烈活动,防止四肢冰冷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视觉中国


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意味着进入了3级失温状态,那么首先要替换掉湿衣服,将患者用隔热层包裹起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进行回温,然后立即将患者向医院转运。


在此期间其他队员应当制作一个简易担架,如果患者呼吸低于6次每分钟,要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提升至12-13次每分钟,如果出现心博骤停,应立即采取CPR(心肺复苏术)。CPR一定要去专门学习,只看书往往是不够的,不正规的手法容易把人“按死”。


记住,一定要在早期控制失温,永远不要让你的队员独自面对失温,哪怕是1级失温!



面对户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我们很难做到准备的完全齐备,准备越充分,容错率越高。


不妨记住一些小口诀:


  • “STOP通用原则”:即Stay(待在原地)、Think(思考)、Observe(观察)、Plan(计划)。


  • “433原则”:4分体力到达目的地,3分体力返回,3分体力应对紧急情况。


  • “三人成团”:野生路线,至少3人以上共同出行。


  • “装备原则”徒步最好不要用新装备,新装备先去安全、简单的路线试用再正式使用。


©视觉中国


出发前做哪些准备呢?


身体状况检查:出发前进行全面体检,确认自身健康水平适应户外长时间挑战,为旅途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路线策略:事前详尽规划行程路线,深入了解沿途地理特征与气候趋势,对于陌生地域,考虑聘请经验丰富的向导,确保方向正确,安全无忧。


天气预报查询:出发前和行进中时刻关注天气变化,避免遭遇恶劣气候。


装备精选指南:依据活动性质精选徒步装备,涵盖适宜的多功能服饰、耐磨徒步鞋、容量合理的背包,以及精确的导航仪器,确保装备既是安全的护盾也是便利的助手。


饮食水筹备:携带充足且均衡的食品补给,重视水分与能量的持续补充,携带便携式营养品,为体力续航提供即时支持。


急救技能必备:掌握基础野外急救知识,包括创伤处理、常见急症应对等,随身携带简易急救包,以备不时之需,提升自我保护与互助能力。


应急装备准备:随身携带应急设备,如哨子、手电筒、多功能刀具等。


©视觉中国


户外安全事件频发,每一个细小的失误和疏忽,往往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正因如此,对待自然的每一次探索,我们都要持以谦逊之心,做足万全之备。


每一位户外爱好者都应避免盲从,拒绝冲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才能确保每次出发都充满喜悦,每次归途都安全无恙。



文字 | 李戈

编辑 | 超楠

图片 | 视觉中国


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特点

和田玉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