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猫大全网

新石器时代与商代玉雕工艺的深度解析

09-08

新石器时代与商代玉雕工艺的深度解析

一、切割

切割是琢玉的基本工艺之一。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因此要将玉石进行切割是相当困难的。我国的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比玉石更坚硬的金刚砂,被称为“解玉砂”,用以进行玉石的切割。《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错”,《说文解字》及《淮南子》引诗均作“厝”,可知“错”乃“厝”的假借字。《说文解字注》:“玉至坚,厝如今之金刚钻之类。”“攻”,治也。这里的“他山之石”正是金刚砂。从出土的玉器痕迹来看,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玉石切割工艺主要有线切割、片切割以及切割(有学者认为,在春秋时代之前还未出现具。我们有不同的观点,详见后文)。

1.线切割

线切割是指通过拉动植物纤维、动物皮毛等制成的线绳类工具往复运动,带动解玉砂与玉料充分研磨以达到切割目的的治玉工艺。这一工艺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线绳与玉料的接触面较小,加之拉动过程中很难保证用力均匀,利用这一工艺对玉进行切割,往往会在切割处留下凹凸不平的痕迹。这类痕迹正是我们判断玉器是否施以线切割工艺的依据。

2.片切割

片切割是指通过扁平长条工具的往复运动带动解玉砂与玉料不断研磨从而到达切割目的的治玉工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流行。用来切割玉料的扁平长条工具究竟是何材质,目前尚不能确知。一般认为是硬度较高的石片或竹片,模拟实验证明木片也可以达到类似效果。

3.切割

切割是指利用具治玉的一种切割工艺,较为先进。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呈圆盘状,中间厚,边刃薄,中心通过一根圆杆与动力装置相连,至于动力来源尚不清楚,或为双手搓动,或为通过绳子拉动。至于利用机产生的动力,时代应该较晚。利用具切割玉料时,较薄的边刃先与玉料接触,随着切痕加深,与玉料摩擦的面渐厚,具与玉料的接触面呈“V”形,切口处往往外大内小,切割痕中间宽深,两端尖浅。

必须指出的是,线切割、片切割依据痕迹即可判断切割工艺,切割却不能如法炮制。因为“手执尖端工具在玉石平面上反复刻划,也可以产生两头尖浅、中间宽深的线条或凹槽。”也正是依据这一点,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没有具。同时,指出碗刻线条和手刻线条的差别是“手刻线条的凹槽底部凹凸不平”,“刻线条的凹槽底部尽管可能凹凸不平,却会呈现下凹弧形槽底”。由此观点不难推出,如果凹槽底部光滑,则不应该是手刻的结果。

张敬国等先生对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一件玉冠饰(87M15:38)上的三条阴线进行了微痕迹显微镜观察,放大40倍后,看到“凹槽两边切边平整光滑,没有一点缺口,最上面的凹槽断面呈圆弧形,圆弧底非常光滑,弧形非常流畅”。这说明,史前时期已有具。

二、钻孔

钻孔是琢玉的重要工艺之一。新石器时代及商代的钻孔工艺主要有管钻和桯钻两种。

1.管钻

管钻是通过中空的管往复旋转带动解玉砂与被钻玉器不断研磨从而实施钻孔的工艺。管大小不一,依所钻孔的大小进行选择。用来施钻的同一支管,粗细大体均匀,钻出的孔也往往上下一致。由于玉料硬度较高,管口不尖,管与玉料接触面小且比较光滑,加之管钻旋转动力不足。在用管状工具施钻的过程中,刚开始易发生管钻错位现象。

2.桯钻

桯钻是通过实心锥状工具的往复旋转带动解玉砂与被钻玉器不断研磨从而实施钻孔的工艺。桯具前端较尖,便于较快钻入玉料,不易发生错位。随着钻孔深度增加,孔的上部越来越大,底部却越来越小。因而,桯钻形成的孔,往往上大下小,呈喇叭形。

三、镂空

镂空又称“透雕”是通过剔除部分玉料使玉雕作品空灵剔透的工艺,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商周时期的发展,绵延至今。

四、浮雕

浮雕是在玉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工艺。江苏省武进市寺墩4号墓出土玉琮四角琢刻的神人兽面图像以及浙江省余杭市反山22号墓出土一件冠状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都运用了浮雕工艺。

五、圆雕

圆雕是从多角度对玉进行雕刻,使其具有三维立体感的雕刻工艺,又称立体雕。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的猪首龙,洛阳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二里头文化玉兽,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的玉羽人均为圆雕工艺的精品之作。

六、抛光

抛光是对玉雕表面进行精细打磨使其温润光洁的特质得以显现的工艺。从出土玉器来看,新石器时代先民已掌握了抛光工艺。清代李澄渊《玉作图说》第13图展现的抛光工艺是用牛皮包在木锅上,辅以浸水磨料进行作业。远隔数千年,先民们究竟如何对玉器进行抛光,如今已无从知晓。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勺、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的踞坐人形玉佩,温润光洁,展现了远古先民的智慧。

鬼獒王能打过老虎吗

菩提念珠功德